山东大学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首次发现月球“铁
作者:365bet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5-11-20 10:15
中国科学团队首次发现月球“铁锈”。一次大撞击点燃了“氧焊炬”,使月球演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11月16日,国家航天局宣布,中国科研团队近日通过对嫦娥六号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的样品进行分析,首次发现大撞击事件形成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这一发现不仅驳斥了“完全还原月球”的传统认识,也为困扰科学界数十年的月球磁异常成因提供了示范性证据,是月球演化研究的重大突破。 赤铁矿俗称“铁锈”,是地球上常见的三价铁氧化铁。然而,在没有大气保护、没有液态水的月表环境中,它的形成有时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山东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凌宗成教授解释道:“月球一直被科学界认为是一个高度还原的环境,缺乏氧化的主要证据,特别是赤铁矿等高价铁氧化物。但此时发现了铁矿物。”这项研究发现,月球也可以“生锈”,而且它并不是和地球上的“锈”一样“同质化”。尽管月球赤铁矿的成分与地球相似,都是氧化铁,但成因却明显不同。研究小组提出,本研究研究的赤铁矿的形成与月球历史上的大规模撞击事件密切相关。 “这就像真空环境中突然点燃的‘氧焊枪’——撞击瞬间的高温高压使月球表面矿物质汽化,形成短暂的高温高压。“在氧逸度环境下,导致硫铁矿等矿物发生脱硫反应,释放出的铁离子被迅速氧化,最终凝结成微米级的结晶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林宗成清晰地对比了这一过程。月球表面长期持续的局部磁场异常一直是行星科学领域的一个谜团。虽然月球表面磁异常的存在早已被遥感证实。目前尚不清楚其确切来源和矿物载体。目前尚不清楚。“这一反应的中间产物是磁性赤铁矿和磁铁矿,它们很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这是首次利用样本为其起源提供直接线索。”凌宗成表示,这一发现不仅为认识异常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月球磁场的研究,也为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然而,目前的样本量非常小,需要更多的发现任务来验证这一点。” 2024年,嫦娥六号成功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取回样本,为这一科学发现创造了前提。嫦娥六号着陆的南极-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中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岩体盆地。它形成时的撞击规模比月球其他区域都要大,这为探索特殊地质过程提供了独特的场景。该研究由山东大学牵头,联合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等单位完成,并得到了国家航天局月球样本的支持。 “我们负责物理样品分析等主要工作l 性能和光谱测试,并进行初步筛选。在收集了数千条数据后,识别出了光谱异常信号。 ”凌宗成介绍,发现异常后,山东大学开始联系合作单位,充分发挥各自在光谱分析和微观地球化学分析方面的专业优势,经过一年多的合作攻关,终于证实了三价铁矿物的存在。针对微米级研究样品,研究团队采用了微区电子显微镜、电子能样品、电子电子学、电子能能量、电子能能量损失谱、拉曼光谱等技术。确认科学原生赤铁矿晶格结构和独特赋存特征,在重点项目中磨练年轻人的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我国深空探测事业提供资金。 ”凌宗成说道。(大众新闻记者袁文飒)
电话
020-66888888